1949年股票配资公司开户,沈醉揭发杨虎城将军遇害的幕后凶手是张静甫。为了让“逼蒋抗日”的英魂安息,三年后,张静甫被处决。
然而,时光流转,到了1985年,已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沈醉,突然收到一封令人震惊的来信——信的寄件人正是张静甫的妻子。信中明确表示:杀害杨虎城的并非她的丈夫,希望沈醉能帮忙为他洗清冤屈。
沈醉越看越困惑:如果张静甫真是被冤枉的,为何当年不为自己辩护?难道事情背后另有隐情?
1949年投诚后,沈醉为了与过去彻底决裂,揭发了许多旧事,其中就包括张静甫“杀害杨虎城”一案。这段揭发还被他写入了自己的书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三十多年后,张静甫的妻子提出丈夫被冤枉,并且给出了充分理由:
一是案发时他们夫妇身在贵阳,不可能出现在重庆;
二是若张静甫真是凶手,又怎会后来主动投诚?
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可沈醉当年的证词又如何解释?
沈醉当年称,张静甫在杨虎城遇害后获“大功一件”,还前往重庆领取赏金。时间、地点、动机都吻合,让人很难不相信。
正是凭借这些证词,加上张静甫在审讯中一言不发,他最终被定为凶手。如今要想翻案,难度之大可想而知。
尽管如此,沈醉仍写信给云南省公安厅的孙川,请她重新调查此案。
时年五十多岁的孙川,认真听取了张静甫妻子曾庆云的陈述。她忍不住问:既然早知道丈夫被冤,为何当年不为他申冤?
曾庆云泪流满面地说:“我怕,我当时改嫁、改姓,只为摆脱骂名,可多年过去,仍被人指指点点。我不能让子孙背负这份冤屈。”
这番话打动了同样曾蒙冤过的孙川。她答应调查此案,但当翻阅档案后,她的神情变得复杂——几乎所有证据都指向张静甫。
档案显示:
- 1949年8月25日,蒋介石飞抵重庆,命毛人凤秘密处决杨虎城;
- 张静甫曾劝杨虎城从贵阳前往重庆,而杨虎城当晚遇害;
- 10月,张静甫代表特务们领取“杀人奖金”;
- 沈醉的揭发也印证了这些事实。
种种迹象似乎铁证如山。
但面对曾庆云的坚定,孙川决定继续查下去。她在查阅沈醉的证词时注意到,他并未亲眼见到行凶过程。于是,她决定去找当年在现场的见证人。
从此,她踏上了漫长的追查之路。她翻阅无数档案,辗转于重庆、贵阳、昆明,甚至深入湖南的偏远山村。冬天的山路泥泞,她年老多病,眼睛常出血,但依旧挑灯夜读,希望找到一丝真相的痕迹。
期间,她曾晕倒在路上。得知此事,曾庆云母子心疼不已,想撤回申诉,却被孙川劝住:“都走到这一步了,一定要查清楚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数年努力,一段尘封三十多年的真相终于被揭开。
1949年8月25日,蒋介石抵重庆后,命毛人凤秘密处决杨虎城。毛人凤担心在贵阳行凶会走漏风声,决定把杨虎城转移至重庆。
然而,谁来劝说杨虎城?所有人都被拒之门外。
直到得知张静甫与杨虎城关系密切——二人共度十一年囚禁岁月,情同兄弟——他们决定让张静甫出面。
毛人凤对张静甫隐瞒真相,只告诉他“要带杨虎城去重庆复职”,并许诺恢复官职。
张静甫信以为真,前往贵阳劝说。杨虎城起初拒绝,但见老友真心劝解,又察觉他并不知情,便心生怜悯。他决定赴死,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好友的安全——这是一种壮烈而悲凉的成全。
杨虎城遇害后,张静甫被召往重庆。沈醉误以为他去领赏金,殊不知那七根金条其实是工作经费,回贵阳后已全部上缴。
后来,孙川还发现行刑者的名单:六名刽子手中并无张静甫的名字。关键证人杨进兴1958年被处决,其口供中同样未提到张静甫。
最终,调查结果确认张静甫无罪。1988年,平反文件下达,曾庆云母子泣不成声,跪谢孙川。
后来,他们登门拜访沈醉。沈醉深感愧疚,为当年的错误推断真诚道歉,对方也选择了原谅。
至此,这桩尘封三十余年的冤案,终于昭雪。张静甫的家人,迎来了迟到的春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锦鲤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